新医健康说
【新医健康说】早发现 早干预 助力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时间:2024-01-17   供稿:新生儿科 朱艳萍;康复医学科 古丽白合热木·买塞地 巴努·巴克尔   点击:9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发展,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认知、运动、吞咽、心理及行为等障碍情况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后续治疗。如何帮助这些早产宝宝更好地生长发育?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和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共同用专业知识来为新手爸妈指导和帮助。

“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新生儿科来说,对早产儿的救护目标不仅是保证存活,更是希望让早产儿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与足月儿一样健康的成长。“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伤残率,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为做到对早产儿各项功能障碍的“早发现”,由新生儿科和康复医学科组成的医护技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评估工作,包括全身运动评估(GMs)、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NBNA)、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功能评估、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等。这些评估结果可以全面的反应患儿认知、运动、吞咽功能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可早期预测、识别患儿是否存在发育风险、发育落后等情况,可作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各类早产儿功能干预要点

“袋鼠抱”护理

将早产儿俯卧于母亲胸前,其头部置于母亲乳房之间,用特定服装固定早产儿,保持头偏向一侧,采用舒适体位与母亲亲密接触。调整好体位后,嘱母亲用手臂支撑住早产儿背部和臀部并使用毛毯覆盖背部。

“袋鼠抱”护理通过母婴环抱式安抚、皮肤接触,能够刺激早产儿感觉器官,从而将各系统信息传至大脑皮层,有效刺激触觉间联系,促进神经递质分泌,加速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发育,促进生长;还可以帮助早产儿调节其情绪和睡眠,减轻疼痛感和不适感,促进早产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母乳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从而促进母乳喂养的早期建立,减轻新生儿母亲的焦虑情绪。

体位管理:

“鸟巢式体位”:通过将早产儿安置在自制的包被式“鸟巢”中,提供类似子宫般的包裹感,增强早产儿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满足早产儿心理需求,促进生长发育。

俯卧位:是最适合的机械通气体位,仰卧→侧卧→俯卧→仰卧顺序的变换体位能调节肺氧合功能和血流指标。

左侧卧位:可避免胃食管反流。

右侧卧位:可促进胃排空。

多感官刺激:

视觉感官刺激:用红色气球,或选取黑白相间卡片距早产儿眼睛20cm缓慢水平移动,通过逗引、说话的方式(同时利用夸张的笑脸表情)吸引早产儿进行人脸反应的练习,以延长其注视时间。通过以上人脸反应练习、追随玩具训练提高患儿的追视功能、专注能力。

听觉感官刺激:以人声音、玩具声音为刺激工具,在早产儿双耳20~30cm处刺激,提高患儿的追听功能及专注力。

前庭感官刺激:将早产儿轻柔缓慢地抱至胸前,一手对其头部加以扶持,另一手置于其背臀部安全稳妥地撑起早产儿下半身,使早产儿处于身体直线状,缓慢地对早产儿行水平摇摆,以实现前庭感官刺激效果。

运动功能训练:

通过四肢被动活动训练、体位变换训练、四肢多变运动训练等提高早产儿本体感知觉,提高肌力、改善肌张力。

通过侧方按压肩部与髋,以输入本体感觉促进近端关节的稳定性,提升早产儿安全感。

吞咽功能训练:

口腔感觉运动刺激:在早产儿尚未完全具备吸吮、吞咽、呼吸能力时,采取口腔内外(脸颊内外侧、嘴唇、牙龈、舌头、上腭、下颌等)刺激、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对口咽部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提高口腔周围肌肉肌力和反射行为,从而改善口咽机制的生理基础和功能,让早产儿尽快从胃管喂养过渡到全经口喂养,最终提高喂养的效率与质量。

经口喝奶训练:治疗师根据早产儿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与口腔支持,进行经口喂养,加快经口喂养能力的成熟。

呼吸训练:进行早产儿进食前的呼吸抗阻训练(静态阻力训练、动态抗阻训练)和进食过程中的呼吸干预(不换气的障碍性呼吸模式干预、间歇换气的紊乱型呼吸模式干预),提高早产儿呼吸肌肌力,改善吸吮-吞咽-呼吸协调性。

出院指导:

出院前:由医护康复团队为早产儿进行一对一的护理与训练,并提供家庭养护技能培训,维持早期干预效果、延伸康复效果。

出院后:早产儿家庭需在新生儿科和康复医学科门诊定期随访,动态管理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育。

新医大一附院多学科合作,为早产宝宝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科学丰富的干预活动改善患儿身体机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更多早产儿健康成长。


上一条:【新医健康说】警惕!手脚冰凉可能是病!
下一条:【新医健康说】冬天食欲差?打嗝积食还便秘?快来试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