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人民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新医大一附院共同发现我国首例阿斯特拉罕热病例
时间:2024-04-28   供稿:人民网   点击:9

近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鲁晓擘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天教授团队共同发现了我国首例阿斯特拉罕热临床病例,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3月发表在JournalofInfection杂志(IF:28.2)。该病例的发现对我国新突发传染病诊断、新疆边境传染病输入预警以及新疆生物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阿斯特拉罕热是一种Rickettsiaconoriisubsp.caspia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发热伴多系统受损的蜱媒疾病,该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血红扇头蜱叮咬人类引起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头疼、肌痛,严重者有血小板下降、肝损、胸腔积液、死亡等风险。阿斯特拉罕热最早于1991年在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地区发现,属于俄罗斯的地方病,在俄罗斯每年大约有200-300例新发感染者,同时在卡尔梅克地区、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呈有限分布,如法国南部、科索沃、乍得共和国和赞比亚共和国,而过去中国尚未有相关报道。

2023年7月的一天,新医大一附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了一例来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团场被蜱虫叮咬的发热患者,该患者出现皮疹、肝功能损害、血小板降低,病情急骤。该院感染病·肝病中心对患者进行积极诊治,并进行了目前已知的常规实验室检测,均未明确该患者的病因,后经过mNGS检测初步确认该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立克次体,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秦天教授实验室的协助下,经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该患者为我国首例非输入性阿斯特拉罕热病例。此后在既往队列标本中又陆续确诊3例患者。

近年来,新医大一附院感染病·肝病中心鲁晓擘教授团队致力于新疆沿边境地区蜱媒传染病的发现、诊治、预警体系建设工作。该中心柔性引进专家秦天教授与医院内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共同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汇聚了野外采样、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治疗、预防控制以及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团队围绕蜱媒传染病展开研究,从蜱媒种类、病原鉴定、高危人群血清流调、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病原鉴定方面,团队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鉴定出多种蜱媒传染病的病原体,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境线长,新突发传染病的输入预警、早期识别、临床诊治等工作都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下一条:【媒体】石榴云/新疆日报|别错过“长高黄金期”!科学运动让青少年健康长高